港青北京樂享傳統中國年:溫暖都是一樣的
【2·15 維港專線】大公報記者 朱燁 報道:「來了來了!大餡兒的白菜(百財)餃子!」着一身大紅的男生端着大盤的「白綠色」水餃從廚房走出,正在觀看春晚的幾位年輕人馬上起身,客廳裏留下央視一套頻道熱鬧的歌舞聲聲。「哇!這個水餃太醜了,是誰包的?」「這個更搞笑,是糖果形狀!」因疫情留京過年的港青張家誠舉起手,興奮地認領第一次親手包的歪七扭八的「糖果餃」,另一位港青王柏榮卻拒絕認領醜醜的「四角包」,一眾人起哄笑鬧起來,笑臉映亮了玻璃上碩大的福字,紅彤彤的透着過年的喜慶。
張家誠和王柏榮兩位港青第一次無法回港與家人共度春節,與內地朋友們一同在北京過年(受訪者供圖)
受新冠疫情影響,著名音樂人張家誠和北京大學港澳台辦項目主管王柏榮,兩位港青人生第一次,無法回港與家人共度春節。不過,不能回港過節並未影響他們的心情,反而能與內地朋友們一同在北京過年,成為他們人生中「特別又新鮮」的一次體驗。在2021年的春節期間,他們第一次包水餃、第一次看春晚、第一次親手放鞭炮、第一次打麻將、第一次在微信群裏搶紅包……「簡直太有趣了。」兩人都稱,「香港過年要蒸蘿蔔糕,吃煎堆、髮菜,這裏則是吃餃子,有的地方還會把消過毒的硬幣和白糖放入餃子餡兒,圖個好彩頭。」
發揮創意想像 包花式餃子
第一次包餃子的兩人,還沒學會水餃的包法,很快就童心大發,開始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,將水餃捏成五花八門的形狀。張家誠稱「很興奮,自己學的很快」,但很快就被王柏榮拆穿,「哪裏?明明餃子皮就超級厚。」內地的朋友們一會兒「監督」他們正確包水餃,一會兒又要講解春晚裏的小品段子,普及內地流行的「笑梗」,氛圍融洽又歡樂。
「一起聊天一起笑,一起吃吃喝喝,歡樂是整個中國共享的。」王柏榮表示,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,在香港的家裏過年和在這裏過年,溫暖其實是一樣的。「2020年的疫情非常麻煩,不過好在國家已經有控制疫情的經驗了。」張家誠笑着說,「2021年肯定會有很多新機會和新希望,我們自己也要準備好,去迎接無限的機遇。」抵京差不多5個月的他,現在已經完全適應了北京的生活。「我第一次幫廣西南寧電視台寫了春晚的主題曲,是一次全新的嘗試。」他說,「以前就有創作一些中國風的音樂,但寫春晚的歌曲還是第一次。」他希望能通過音樂,跟大家分享過年的喜慶。
無論是來內地6年半的王柏榮,還是僅僅5個月的張家誠,談起北京,他們的第一感受就是:大。「平時在香港,可能一天能約見5、6個朋友,都是很正常的事情,在北京,見2個朋友就要耗費一整天。」張家誠坦言,北京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,聚集了很多「北漂」,是一個對人才居住和發展都很有吸引力的好地方。「全國各地的人才都聚集在此,也因此,北京這個城市的包容性很強。」他表示,自己才來幾個月,已經認識了很多內地朋友。「這裏的人大部分都很開放,不會因為你是外地人就另眼相看,所以感到很親切。」
多交內地朋友 話題與日俱增
六年半前,王柏榮來到北京大學讀研究生,自此便開啟了與內地的一段情緣。「在這裏生活、工作,慢慢就融入了。」他說,「多交一些內地的朋友,當你們看差不多的電影、電視和綜藝節目,當你們常常周末聚餐聊天,共同話題就會與日俱增,也能更快融入內地社會。」同時,他表示,香港專業人士(北京)協會也幫助自己認識了很多在京港人,各行各業都有,「找到組織」的感覺也讓他在內地更有親切感。
「把自己當成本地人去融入」
窗外天寒地凍,冷風蕭瑟。房內喜氣洋洋,爐火通明。熱蒸氣逐漸氤氳散開,玻璃窗便蒙了一層薄薄的霧。萬家燈火,仿若星河璀璨,點亮了這獨屬春節的祥和平安。
飯桌上,兩位港青正與內地朋友們交流最近流行的網絡熱詞,笑聲不斷,而當雙方有不同見解時,又能條理清晰地互相解釋,看起來毫無罅隙。對於這種所謂的「思想衝突」,張家誠表示,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人,溝通起來也會有不同的想法,更何況是文化、生活習慣不同的兩地。「但在北京,只要你足夠開放,就很容易溝通。」
張家誠分享自己的經驗稱,不要以「遊客」的身份認知在這裏生活,要把自己「當成本地人」去居住、去體驗、去相處。對此,王柏榮也深有同感。「北京是個很大的地方,格局也很大。」他說,「政府部門、外國駐華機構還有各大高校都在北京,在這裏,你看待事情不是站在城市的角度,而是國家的角度。」而這一點,也是與香港的不同之處。
王柏榮對準備來內地發展的港人建議稱,首先要學好普通話,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先來讀書,「這能讓你接觸到很多優秀的內地同學和同伴,畢業之後更容易融入當地。」張家誠則建議稱,「一定要看多一點,去多一點不同的城市,感受多一些不同的氛圍。」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深圳……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,在內地,有着無限的可能性。
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
大公報 朱燁 報道
往期推薦
相關版面